首页>文艺评奖>评奖评论

壮美到8K 热捧到微距 这是可爱的中国

时间:2022年12月15日 来源:中国文艺网 作者:王丽
0
  
  近年来,《掬水月在手》《棒!少年》《一起走过》《九零后》等优秀国产纪录电影通过各种媒介广泛传播,获得了观众和专家学者的肯定。
  12月12日-14日,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在珠海举行。本次大会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纪录电影人,同时征集到近三年来获得公映许可的57部优秀纪录电影作品进行筛选推荐。纪录电影作为“主角”在珠海大放光彩。
  从佐味到正餐
  纪录电影这次是主角
  一直以来,我国电影市场不乏纪录电影的身影,但是,不论从票房、话题度、还是奖项方面一直居于剧情类电影的光环之下。比如中国电影金鸡奖从1981年起设立最佳纪录片奖,但往往获奖作品不如剧情类影片关注度高;大众电影百花奖和中国电影华表奖也曾经设立过纪录片奖项,但都先后取消。
  在新时代新形势下,近几年纪录电影的数量较往年有较大增长,同时有多部作品凭借过硬的实力和良好的口碑逐渐走入大众视野,这也是首届华语纪录电影大会得以举办的重要前提。值得关注的是,这次大会开启了华语纪录电影征集推荐活动,征集到近三年来获得公映许可的57部优秀纪录电影作品进行筛选推荐,同时设置了文献类、文化类、自然类、现实类、科学类、国际传播类6个类别的推荐项目,导演、摄影、剪辑3个特别推荐项目,以及纪录电影制作机构、纪录电影发行机构2个特别贡献机构推荐项目和特别贡献纪录电影院线推荐项目。
  在这次大会上,纪录电影不是剧情类电影的“佐味”,而成为一道“正餐”,并且得以根据题材进一步细分类型参加推选。同时,电影的导演、摄影、剪辑也得以从幕后走到台前,制作机构、发行机构和电影院线这些为推动华语纪录电影走向大众作出“特别贡献”的单位也参加了评选。毫无疑问,这些推荐项目的设置是对华语纪录电影从业者的莫大鼓励,也是推动优质纪录电影进一步打开局面的强大动力。
  从集体到个体
  导筒对准大时代下的小人物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纪录电影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是中华文化和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纵观近几年“出圈”的优秀华语纪录电影,可以发现这些作品不只热衷于宏大叙事,创作者们脚踩大地,关注个体生存状态,观察人生情感际遇,注重群像视角讲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而令作品拥有直抵人心的力量。
  本次大会的华语纪录电影推荐征集活动中,入围文献类推荐作品的纪录电影《1950他们正年轻》通过26位老兵的回忆将抗美援朝战争前线的惨烈,战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以及他们深嵌内心的战友情连接起来呈现给观众;入围现实类推荐作品的《棒!少年》将镜头对准一个由留守儿童组成的少年棒球队,讲述他们通过体育改变人生境遇,逐渐成长的故事;入围文化类推荐作品的《掬水月在手》讲述了96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的传奇人生,彰显了中国一代古典诗词大师的幽美与光华,以影像完成了以叶嘉莹为象征的一代中国文人最贴近、最直观的形象重建。
  作为青年创作者,导演董雪莹更加关注当下大众关切的热门话题,其创作的纪录电影《“炼”爱》入围本次大会的现实类推荐作品,影片将镜头对准5位都市单身女性,讲述当代女性面临的婚恋困境。由于取材于当下,影片上映后,其生动的人物和故事引发了不小的讨论度。“从直面问题与现象,坦率表达女性追寻爱情和婚姻道路上的困惑,就达到了这部影片的创作目的,至于解决方案和答案,留给观众去讨论和思考。”
  “提到一个时代、一所大学,什么是最打动你的?你首先记起来的一定是人物。”在入围本次大会文献类推荐作品的《九零后》导演徐蓓看来,个体的悲欢离合、人生起伏是观众最能产生共鸣的地方。影片从个体生命角度出发,讲述许渊冲、杨振宁、王希季等16位平均年龄在96岁的西南联大“九零后”学子的求学之旅,通过璀璨耀眼的大师群像,体现出“刚毅坚卓”的西南联大精神。在她看来,正是学子们勤恳上进的学风、为祖国鞠躬尽瘁的动人品质令西南联大的故事拥有穿越时代的力量,这也是影片能收获年轻人肯定的重要原因。
  纪录电影《九零后》豆瓣评分8.0,并于2021年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纪录/科教片奖,“感谢每一位观众,你们的每一张电影票,都是这一群动人的中国人和中国故事与当下这个时代的连接。”徐蓓的获奖感言打动了无数观众。从为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而作的纪录片《大后方》,到为纪念西南联大在滇建校80周年而作《西南联大》,再到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钟爱历史文化题材的创作。“我们为什么要做历史?我们活在当下,一定要从历史的光谱中寻找我们这个时代的位置。”在徐蓓看来,好的作品只要是被人需要,被观众需要,就是被时代需要的。“观众们走进影院,能够在电影中看到创作者对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以及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每一个人的共情和理解,并从中找到共鸣,这特别重要。”
  从量变到质变
  用精品力作吸引观众走进影院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精益求精、勇于创新,努力创作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根据1905电影网、电影频道融媒体中心推出的《2021中国电影年度调查报告》,2021年上映22部纪录片, 创造纪录片进入主流院线上映数量新高; 全年国产纪录片累计票房近8千万, 票房超 100万的影片11部 (超过2019年的9部), 市场表现良好; 纪录电影口碑整体提升, 《武汉日夜》《1950他们正年轻》《无尽攀登》等7部影片豆瓣评分均超7.5分, 5部影片豆瓣评分超8分(超过2019年的4部), 高评分影片数超过往年。
  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和纪录电影各有优劣。电视纪录片、网络纪录片在小屏观看,方便快捷,互动性强,满足互联网时代用户的观看习惯;而纪录电影在封闭空间观看的沉浸式、连贯性的特点则对观众的耐心、专注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纪录电影的情节不似剧情类电影那般跌宕起伏,如何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影院,打破高口碑、低票房的困局成为当下纪录电影需要探讨的话题。本次大会的“新时代 新征程 新纪录”主题论坛便邀请了行业内的专家学者和从业者共同探讨融媒体时代纪录电影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形势下纪录电影市场的变化与契机。
  徐蓓表示:“去年涌现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同时在各大奖项上得到肯定,我有理由相信不管是纪录电影的技术手段,还是我们从业者的水平,以后绝对会有很大的进步。”据悉,入围本届大会文化类推荐作品的《掬水月在手》全程采用4K摄影技术,是我国第一部以4K科技拍摄的文学电影,令中华古典诗词艺术更具穿透力。纵观近年来的纪录电影创作,8K、微距、AI复原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令作品的真实感更加动人,从而更好展现了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掬水月在手》剧照
  纪录电影《九零后》导演徐蓓表示,纪录电影的产量上去了,好作品多起来,才能在观众当中形成话题,吸引更多人走进影院进行观看,从而得到和在小屏幕上观看纪录片完全不同的观看体验,进而培养起大家走进影院观看纪录电影的观影习惯。“接下来更重要的是,我们创作者能否持续地提供更多的好作品,这是纪录电影面临的挑战。好作品加上更科学有效的传播方式,两者合力才能推动中国纪录电影走向新高度。”
(编辑:刘禹森)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