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盲盒,万物皆可“拆”;
这个风靡一时的游戏,让玩家既紧张,又刺激!
可要拆出来的盲盒并非心中所愿,你的表情是这样的?↓↓
还是这样的?↓↓
而在这个被网友称为“北京最难约”的网红博物馆里,却藏着“拆盲盒不会输”的秘密!↓↓
30余件玉雕作品,让古老的承恩寺熠熠生辉,
作品风格庄重大气、神形兼备、通灵飘逸、巧用俏色,彰显了北派宫廷玉雕的艺术风格,也展现了精湛的雕刻技艺和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底蕴。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在北京燕京八绝博物馆向观众介绍玉雕作品
俗话说得好:“千种玛瑙,万种玉”;玉的材料丰富多彩、变化多端,颜色、质地、裂纹都不相同,给设计和雕琢带来了难度;
但也正因为如此,相较于景泰蓝、雕漆等可以批量生产的工艺品,每一件玉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崔奇铭获“工美杯”北京传统工艺美术大赛金奖作品《老渔翁》,描绘了一名笑意融融踏浪而归的白须老者;碧色浪花之上一尾红鱼跃起,更是栩栩如生。
开玉料犹如“拆盲盒”,考验琢玉人的技艺水平。正如北京市工艺美术玉雕大师茅子芳老先生所言:“一块玉,到你手里可能就值一百块钱,到别人手里则变成无价之宝。”
那么,“拆盲盒达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崔奇铭,又是如何让每一个“盲盒”,都变成巧夺天工、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呢?
“玉不琢,不成器。”
翡翠玉雕作品《定海神针》,原料是一块外皮呈棕黄色的水石料,瓤是糯冰、黄白相间,肉质细腻,冰裂纹也不少。经过崔奇铭的设计雕琢,它变成了美丽的海底世界——缠着银龙的碧色料,是耸立的“定海神针”,黄皮俏色料,则巧雕成海中各种生物。
翡翠玉雕作品《定海神针》 崔奇铭
“不是所有定海针,都能变成金箍棒,那得是在孙悟空的手里才行啊!”
崔奇铭的启蒙老师茅子芳,教导徒弟极为严厉;
而著名玉雕艺术家、“北玉四杰”之一的王树森老前辈
在世时常说:“没有废物料,只有废物人!”
要根据每块玉石的特点进行构思设计,量材施艺才能变瑕为瑜。
翡翠玉雕作品《蟹篓》 崔奇铭
晶莹剔透的红色蟹篓,金黄的菊花散落其间,三只青色的螃蟹蠢蠢欲动,翡翠玉雕作品《蟹篓》把品美酒吃螃蟹的金秋丰收场景呈现得活灵活现。
视频来源于奇石铭刻 拆盲盒,失望!
这个“盲盒”,拆得尤为艰难。满怀希望切开玉料,就应了玉器行的老话:“好皮没好肉。”玉料里的材质又灰又黑,还带着粗的颗粒和脏点。
视频来源于奇石铭刻 从“心里堵得慌”到“绝不认输”,玲珑匠心巧构思
崔奇铭大胆决定,把不好的部分全部剔掉,红色玉石的部分做成异形蟹篓,青色玉石的部分做成螃蟹,耗时半年多的精雕细琢,生生把这块料给“救活了”!
以下视频来源于奇石铭刻 精雕细琢,终成玉雕精品《蟹篓》
其实,哪里有什么“拆盲盒的秘密”,而是深入生活的非遗传承人们凭借细致观察、丰富经验,以“艺”为先,以“工”显艺,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把握材料颜色和形状的特点,以精心的设计加上精巧的雕工,这才成就了一件件称手的“如意金箍棒”,给一块普通的玉石赋予了文化和艺术价值。
我认为,人磨玉,玉亦磨人;琢玉,亦是琢人生。希望我的作品不仅能向大家展示博大精深的玉雕技艺,更能把玉雕所蕴含的高尚品格和民族精神传达给所有人。
上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北京玉器厂的青年手艺人,崔奇铭有幸参与了“四大国宝”翡翠玉雕翡翠景观《岱岳奇观》、翡翠花薰《含香聚瑞》、翡翠花篮《群芳览胜》、翡翠插屏《四海腾欢》的创作。
这四件国之重器不久前在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落成开馆的开幕展览上重新与世人见面,备受瞩目、引起轰动;而翡翠国宝的命运沉浮,也让崔奇铭感慨良深。
16岁考入北京玉器厂,无论是当逢盛世打造国之重器,还是为寻常百姓妆点美好生活,崔奇铭和燕京八绝当代造办处的工美大师、传承人们,都默默奉献、刻苦钻研,“择一业,终一生”。
作为“燕京八绝”技艺的传承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希望他们继续发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努力创造出更多精品佳作,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实际行动推动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