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艺>摄影>摄影人

胡锦朝:领导岗位上的 “职业摄影家”

时间:2011年12月09日 来源: 作者:

  一直想策划一个栏目,名为“打造一地名片的摄影师”,具体就是描述一位人物,他(她)多年来致力于通过摄影的形式为一座城、一座山、一处景打造名片,推进其广为人知。算来符合条件的摄影人并不在少数,众所周知的当属现任河南省副省长、焦作市原市长的秦玉海。当年就是他一手带动了云台山现象,其中摄影正是他借用的优势手段。然而,由于个中原因栏目始终并未真正启动。近日,借由2011年全国摄影工作会议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举行的机缘,我们结识了当地市政协主席胡锦朝,一位多年来致力于用摄影打造柳州城市名片的领导摄影人。本以为,这人不过是借着领导的身份,爱好摄影,玩玩票而已,没想到,与之细聊才发现,原来他的很多想法和做法俨然就是职业摄影师的路数——提前策划,定好脚本,事先即预期作品的传播效力和社会价值。当然,胡锦朝之前也走过弯路,从主拍人文纪实,到主拍风光风景,再到主拍人文纪实,从无计划的散打游击,再到有的放矢的集束作战,胡锦朝觉得自己过往做了很多无用功。但不可否认,胡锦朝对摄影的热爱绝非玩票,而且处在特殊位置的他显然较好地做到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

  胡锦朝:领导岗位上的 “职业摄影家”

  一

  胡锦朝对摄影的喜爱始自上世纪70年代末,当时他在广西梧州市郊区红旗公社任新闻干事。一拿起相机,走进暗房,他就爱上了这个可以神奇地显现影像、记录历史的玩意儿。当年,胡锦朝身兼梧州日报的特约通讯员,新闻纪实图片的频频发表,激励了他的拍摄欲望。生产场景、生活画面,夜景、风景,他都拍,而且所拍的照片都自己冲晒。如今每每回到梧州老家翻出自己当年拍摄的人文图片,胡锦朝都很庆幸自己还是做了一些记录。

  1985年6月,胡锦朝调任梧州市郊区扶典乡党委副书记兼经管站站长,从此正式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随着职务的变化,工作日益繁忙,胡锦朝不能再经常拿起相机,但心里一直惦记着摄影的事儿。平时没时间,他就充分利用假期揣着相机往外跑。那段时间,胡锦朝逐渐地爱上了拍风景,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走出去拍拍秀美风光,心情舒畅很多,而且大自然不会拒绝任何人的拍摄。

  转眼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因解海龙《我要上学》系列照片而启动的中国希望工程为方兴未艾的中国纪实摄影正了名,越来越多摄影人看到了摄影的巨大改变力量,这其中也包括胡锦朝。回忆当年第一次看到解海龙的那张《大眼睛》的情景,胡锦朝说:“镜头真正冲击到了我的心灵,那种震撼,至今仍记忆犹新。”他被彻底征服了,分明地感到了影像触动心灵,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

  2000年7月,胡锦朝调任柳州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在这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各民族和谐聚居的广西中北部地区,他开始了自己摄影旅途的又一次转变——把镜头对准人文生活,对准那些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

  二

  柳州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我国有56个民族,仅柳州就有48个成份,主要有壮族、侗族、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其中侗族聚居于柳州市的三江侗族自治县,即湘、桂、川三省区交界处,是我国侗族三个主要聚居地之一。相对于湖南南部和贵州东南部的侗族聚居地,三江侗族自治县处于核心位置,其民族特点和生活习俗应该说代表了全国侗族居民的特点。

  有了希望工程的成功范例,工作中对侗族的日渐了解和越发热爱,促使胡锦朝决定拍摄一组反映记录该民族特色的专题作品。2003年起,每逢周末,特别是侗族节日期间,只要时间允许,胡锦朝一定会到三江拍摄。春节期间,正是侗族男女婚配的好时节,结婚、回门,男男女女都会穿起亲手缝制的民族服饰。加上外出打工、上学的侗族子弟也悉数回家,这时的村寨热闹非凡,民俗活动次第登场。不过,身为领导干部,到侗寨拍摄是有难度的,为了保证拍摄的真实性,胡锦朝每到三江拍摄都尽量不联络当地的领导,而是和司机一起直接前往村寨。考虑到民族习惯的差异,胡锦朝会带上睡袋,晚上直接睡在村民家里。不仅如此,出于礼貌,他还会带些猪肉、水果给村民,以回报人家的热情接待。

  日久天长,胡锦朝打心眼里爱上了这个淳朴善良的民族,以至于多年的春节,他几乎都是在三江侗寨度过的。大年初一,和家里的老父亲吃过头天的年夜饭,胡锦朝就赶紧启程,直奔三江县,开始自己的“革命化春节”。

  《烟雨侗寨》——2009年7月初拍自清晨的三江独峒乡高定寨,这是一幅目前网络上流传最广的胡锦朝的作品。这个寨子胡锦朝之前去过不下10次,但他总觉的作品还差点儿什么——云雾缭绕的山寨应该别具风貌吧。6月30日晚,经过一夜的大雨滂沱,凌晨4点左右,胡锦朝直觉时机来了。“这一夜大雨过后,如果能在雨停云散的那一瞬间拍下高定,图片一定最具视觉冲击力。”于是,4点30分左右,胡锦朝带着司机从独峒乡启程赶赴高定。然而沿途道路塌方,一行人边走边清理路障,原本40分钟的车程,一走就是两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清晨7点多,拖着一路泥泞的胡锦朝把相机支到了合适的角度和位置。8点左右,大雨奇迹般初歇,水汽朦胧中寨子里升起缕缕炊烟,瞬时一缕阳光散落在烟雾缭绕的侗寨上,胡锦朝果断地按下了快门。

  三

  如果说,胡锦朝从人文到风景再到纪实的摄影历程,映照了一名摄影人的标准成长过程。那么,他对纪实摄影的深刻理解和对侗族的热爱所促成的《中国侗族在三江》的策划拍摄,则昭示了胡锦朝已经迈出了向职业摄影家转变的重要一步。

  《中国侗族在三江》由人民美术出版社与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共同出版发行。全书由“印象”、“全景”、“侗族建筑”、“侗族歌舞”、“侗族服饰”、“侗族饮食”、“侗族习俗”、“侗族生活”和“侗家儿女”九部分组成,通过从胡锦朝摄影团队所拍摄的15万张照片中精选的500余幅图片,以平实纯朴的表现手法,图说丰富多彩的侗族文化,真实展现了三江侗族醉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用胡锦朝本人的话说,“这里(三江侗族自治县)拥有中国最完好、数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侗族建筑群;这里拥有侗族大歌、多耶、芦笙舞等源远流长的侗族民间文艺;这里还有从年初到年尾接踵而来的侗族奇特节日……这里是中国侗民族风情最为浓厚、最为独特的地方,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中国侗族在三江’!”

  时间跳回2008年11月12日,《中国侗族在三江》项目启动仪式在美丽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隆重举行,一项旨在深挖三江侗族文化精华,在全国乃至全世界打响三江侗族文化品牌的系统工程正式拉开了序幕。项目由胡锦朝主力策划,同时联合市里的侗族文化研究学者制定拍摄脚本,按需拍摄。“脚本确定了我才发现,原来自己以前的很多照片都是废片,那些漂亮入眼的,其实并不代表人类学意义上的真正的生产生活。拍摄之初即明确照片的传播目的和社会或研究价值,对于一组照片的有效拍摄意义非常重大”,胡锦朝如是说。按照既定规划,胡锦朝的三江侗族拍摄进入集束作战阶段——侗族建筑使用黑白效果,以突出其古老和原生态的沧桑感;民族歌舞和服饰则使用彩色效果,显示其靓丽的民族特点。于是,出片率迅速攀升,时间大大节省。

  说来,《中国侗族在三江》的出版过程,也进一步促进了胡锦朝的职业化想法。原本胡锦朝只想出版一本民族图书,但在与人民美术出版社和美国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的接触过程中,他越发意识到该书的重要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2009年10月,《中国侗族在三江》一经出版即在德国法兰克福图书博览会上受到广泛关注,胡锦朝不后悔把书做成颇具摄影特色的侗族百科全书。

  2009年11月26日,《中国侗族在三江》在广西博物馆举行,同名图书首发,并引发广西各界乃至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的关注。从此,“胡锦朝摄影很厉害”成了对胡锦朝的一句关键描述,三江侗族自治县的旅游人数也翻倍增长,当地农家乐生意越做越火。

  四

  《中国侗族在三江》在国内乃至世界引起广泛关注,作为主力拍摄者和项目策划者,身为柳州市政协主席的胡锦朝成功探索了一条文化为经济服务的路子。在此之前,他的作品《柳州全景》已成为柳州官方与民间对外形象宣传的首选影像,不仅登上了开往柳州的特快列车,设为柳州市领导名片的背景图片,更置于柳州市各机关单位和酒店楼宇的厅堂,笑迎各方宾客。胡锦朝说,至今他还在坚持拍摄《柳州全景》,每年都会在同一地点拍摄一张反映柳州全貌的照片,日积月累,这些照片将见证柳州市的发展变迁和风雨历程。

  在胡锦朝看来,摄影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定格,也并不仅仅是技巧性操作的产物,而是一份对社会和他人的责任。“摄影要体现其价值,必须立足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作为市政协主席,除了要履行好政协职能外,我还要通过业余的摄影创作,广泛团结各界贤良,为宣传柳州出一份力,尽一份责任。”2009年,胡锦朝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今天,由胡锦朝摄影编著的《激情柳江》已然出版发行,柳州的激情、创新与和谐,经由胡锦朝的捕捉和编排,令每一位读者初读都意犹未尽。据悉,胡锦朝的另一本个人作品集《灵动瞬间》亦将随后出版,素好读书写字的他为自己的每一幅风景作品、人文图片、动物生灵撰写了或诗词、或记叙、或科普介绍的文字,文图结合大大提升了图书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爱好摄影多年,胡锦朝认为,相对于其它爱好而言,摄影会督促我们养成每日记录个人心得的好习惯。追求摄影艺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对多种学科和未知领域不断认识与学习的过程。每每拍照回来,在后期和编辑的自我梳理中,摄影人的生命长度也获得了延伸。

  人物简历

  胡锦朝,1955年生于广西梧州市,研究生学历,毕业于广西大学经济管理学专业,现任广西柳州市政协主席(曾任梧州市农委主任; 苍梧县县长;梧州郊区党委书记;钦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柳州市委副书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上世纪70年代末与摄影结缘,酷爱风光、人文与生态摄影。代表作品《柳州全景》、《合影》、《窥》、《雪岭晨曦》、《洪灾》、《牧歌》、《逃脱》、《雪韵》、《和谐之家》、《羊迁古道》、《母爱》等分别入选第十三届国际影展、2010年度全国摄影艺术展览、上海第十届国际摄影艺术展、第四届全国风光摄影大赛经典收藏作品奖、第四届“群众艺术杯”全国摄影大赛银奖、“和谐世界”全国市长杯摄影艺术大赛二等收藏作品奖、“政协委员眼中的30年——政协委员摄影大展”最佳作品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摄影作品展一等奖等国家及自治区级奖项。摄影并主编出版的《中国侗族在三江》大型民族纪实画册跻身2009年10月的德国法兰克福国际图书博览会,荣获第二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提名奖。

(编辑:王解生)
会员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