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芭蕾发源地重编世界经典
——评哈尔滨芭蕾舞团的当代新版《灰姑娘》
哈尔滨芭蕾舞团的当代新版《灰姑娘》剧照 刘海栋摄
承诺在寒冷的冬天飞往冰天雪地的哈尔滨,而且是去看用芭蕾正剧《希尔薇娅》的经典音乐、“冒天下之大不韪”地重编芭蕾喜剧《灰姑娘》,这两件事情合二为一,至今让笔者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如梦似幻……
首要的原因是,早在19世纪末,就有大批的犹太人从巴黎来到哈尔滨,促进了当地的经贸繁荣和艺术的发展;20世纪的20年代,当地的十多万俄侨将欧洲的艺术带到这里,而芭蕾也是从这里进入中国。哈市地方史研究专家李述孝慷慨赠我的多张俄侨当年在此教授芭蕾的老照片,更是吸引我再次前往这里,继续感受和挖掘中国芭蕾发源地的魅力!
此外,中央芭蕾舞团老团长赵汝蘅力荐表演艺术家张丹丹创办了哈尔滨芭蕾舞团,该团2023年10月曾来国家大剧院成功演出了新版的《胡桃夹子》,促使我将多年研究哈尔滨芭蕾史的成果集大成,在《中国艺术报》和《舞蹈》杂志上发表了短篇舞评和长篇论文,并走进该团,感知其成功背后的深厚底蕴。
第三个原因则是,旅美舞蹈家蒋齐2024年7月接任该团艺术总监时,便邀我于11月底去观看这部极具挑战性的《灰姑娘》,面对这位早在1980年的“首届全国舞蹈比赛”上便已获奖的“金色小鹿(他获奖的独舞的名称)”,在阔别40多年后回国效力的义举,我自然张开了欢迎的双臂,进而忽略了哈尔滨此刻的天寒地冻。而斗胆重编《灰姑娘》这部经典童话喜剧,这也给我这个舞评人带来空前的挑战!
在哈尔滨大剧院接连两晚的观演现场,我与张丹丹坐在一起。笔者深知,她是1980年在中央芭蕾舞团做女主时,因法国专家达桑瓦尔识金慧眼选中主演《希尔薇娅》而一夜成名,因此很能理解她对该剧的情有独钟与深刻体认。但经典芭蕾舞剧的音乐和舞蹈从来都是严格按照剧情和人物量身定制的,因此,自《希尔薇娅》1876年、《灰姑娘》1945年首演以来,即使在西方也不曾有人敢做这样的“移花接木”——我的问题不言而喻:她缘何要做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挑战?张丹丹心平气和的回答让我心悦诚服:“《希尔薇娅》的音乐很美,又有戏剧性,但它的故事很少有人知道,而《灰姑娘》的故事家喻户晓,很适合哈尔滨芭蕾舞团向观众普及芭蕾,在本地和全国扎根。”她的点评与西方专家的观点不谋而合——“精美的旋律与灵动的配器使得全剧的音乐成为所有舞剧音乐中的杰作之一”,但根据田园剧原作改编的剧本却因其情节的“矫揉造作与模糊不清”影响了全剧更大范围的流传,致使目前在国际芭蕾舞台上只有英国现代编导阿希顿和美国当代编导诺伊梅尔的两个版本上演。
在两场演出现场和回到北京之后,我曾多次在线下和线上采访编导匡兹——2010年和2012年分别去加拿大讲学、去美国开会期间,我曾于渥太华的国家艺术中心和纽约的市立中心观看过他分别为其个人舞团和香港芭蕾舞团编导的两个中型交响芭蕾《两架双轮马车》和《六重奏二首》,并就他为哈尔滨芭蕾舞团来京演出的《胡桃夹子》写过文章,对他的编导才华确信无疑,因而决定将这篇舞评的重点放在他究竟是如何用《希尔薇娅》的经典音乐挑战《灰姑娘》故事的每个细节。从他给我提供的、按秒计算音乐的工作清单中,我清晰地看到了他日夜兼程两个多月的成果——在多达27处的“移花接木”中,他居然将长达97分钟的《希尔薇娅》音乐原作的绝大部分,经过精心设计,错落有致地贯穿进了《灰姑娘》的全部场景和舞段之中,其中既有根据原作的情绪、节奏与时长,直接挪用到后者的不同场景和舞段中来的,也有掐着秒表剪接之后挪用于后者中的。不过,我最关心且最担心的问题,自然也是他要接受的最大挑战是:他究竟是如何运用原本属于正剧的《希尔薇娅》音乐,来准确呈现出《灰姑娘》这部喜剧的属性?原来他巧妙挪用了美国百老汇歌舞剧编导大家鲍勃·福西1955年在《该死的美国佬》中使用的《罗拉要啥就有啥》这个桥段的音乐,进而使得哈芭的女演员杨辰在舞兴酣畅的同时,亦塑造出了继母“邪恶、残酷”的负面形象,而扮演两个丑姐姐的男演员张洋和黄浩加则因其颇为夸张的喜剧表演和出人意料的足尖功夫出尽了风头!
作为一个全职舞团,哈尔滨芭蕾舞团的演员阵容在这部《灰姑娘》中再次得到了历练与展示:由马明浩和黄百茂、弯玥和马铭饰演的两组灰姑娘和王子,均有出色的表现——前者把难度系数极具挑战性的托举动作完成得令内行叫绝,让外行叫好;后者则将每段双人舞跳得美妙动人且轻松自如,尤其是马铭的手腕极具表现力,腿脚亦更为顺畅。与此同时,扮演仙女教母的肖潇动作舒展,扮演公爵的于晓技术强悍,表演乡民双人舞的吴昱汐和胡思腾配合默契,而饰演萤火虫、乡民、随从、宫廷舞会舞者的演员们,乃至饰演马夫和马、梅花鹿的演员们,也都为全剧的圆满呈现作出重要贡献,不仅让寒冷的哈尔滨冬夜充满了艺术的温馨,更将幸运的哈尔滨观众带入了梦幻的童话世界中……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国际舞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