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国副刊>副刊评论

分享时代的经典阅读——读《花落花开从世梦——<红楼梦>里的诗与词》

时间:2020年09月30日 来源:中国副刊 作者:汪政
0

  读到许丽晴和她表姐朱慧敏合著的《花落花开从世梦——<红楼梦>里的诗与词》真的有在点意外。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自认为对许丽晴还是有些了解的,她在江苏公安文联做组织工作,自己各方面的艺术素养都不错,尤其在文学与美术创作上成绩相当突出。但即使这样,我还是对她涉足《红楼梦》研究感到惊讶。此前从未听她说过这个话题,也没有见到她这方面的著述,一下子捧出这沉甸甸的专著,确实让我刮目相看。之所以这么说,也许出于一种传统的看法。阅读欣赏《红楼梦》是一回事,研究《红楼梦》则是另一回事,看红楼故事是一回事,欣赏红楼诗词又是另一回事。我接触红楼很早,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都不碰它里面的诗词。我相信,我这样的红楼阅读经验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许多人在读它时都跳过了作品中的诗词。不仅阅读红楼是这样,读三国、水浒等古典小说也都是这样。确实,《红楼梦》这样的古典小说实际上有两个话语系统,一是古代白话,一是文言也就是当中的古典诗词曲赋等。对后者的接受,需要相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词基础。至于研究它们,那是专门家的事,与我们普通读者关系不大。许丽晴虽然也是文艺中人,但对红楼诗词来说,对红学来说,她和我们一样是“普通人”。

 

  这样,问题来了,我们普通人能不能涉足那些高大上的专门领域?当涉足这些领域时,又是以怎样的一种方式?它的意义又在哪里?

 

  我确实是想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这不是个案,而已经成为一种现象。简单而本质地说,这是一种文化落地的现象,是一种文化参与现象。现在已经是一个文化共生与分享的时代了,这个时代一个突出的表征就是高雅文化特别是那些经典正被不同的人们以各种形式传播、解读和创化。这种经典接受方式的转变意义重大。过去,经典只能被权威式地解读。对经典的解释是专业的,专门的,只有所谓的专家才有解读经典的权利,所以,经典的传播与解读一直是单向的、自上而下的,大众只能被动地接受,接受经典,接受别人对经典的解读。大众虽然在学习经典,但在这个接受过程中他是无名的,甚至是缺失的,他不可能拥有自己对经典的看法,而只能用别人的观点去验证自己的看法。只有自己的观点与别人也就是权威的观点一致时,那才是“对的”。因此,也可以说,普通人对经典的接受实际上就是一个校正自己的观点或干脆以别人的观点取代自己的观点的过程。但是现在不同了,现在是一个专家读经典与大众读经典共生的时代。普通人在经典的接受中有了自己的地位,有了自己的声音。所以,不必在意许丽晴姐妹是不是红学家,更不必在意她们对红楼诗词的解读是不是权威,重要的是对红楼诗词的解读又多了一个声音,一种看法。许丽晴姐妹愿意将她们的心得拿出来与我们分享,这就够了。

 

  仔细把这部著作读过去,确实与专家们的研究与解读不一样。这种不一样首先是她们将自己融入进去了,她们是因为在日常阅读中对作品的爱才写这部书的。如作品的后记所说,“拿起心爱的《红楼梦》,如饥似渴地从早读到晚,边读边默记里面的诗词句子,配套看了脂评本《红楼梦》,可谓是通篇锦绣,字字珠玑。《红楼梦》诗词那种意味美、意境美和意蕴美直入心间,让人静心养心,滋润心田。”这样性化的体会体现在全书的字里行间。她们不是在做高头讲章,与那些林林总总的红楼诗词研究著作不同,作品很少学术的套话,也很少源流辨析,典故考索,作者就是在与朋友一起分享体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语家常,平易近人。其次就是与读者一起分享阅读红楼诗词的方法。不是研究的方法,而是阅读理解和欣赏的方法。作者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向我们真诚推荐,现身说法,告诉我们接触红楼诗词后如何进入,又如何才能读懂读透。整本书读下来,我们真的学到了她们的”点、线,面“三字法。这是在那些红学家的专著中少见的贴心贴肺的分享,金针度人,好懂好学易上手。最后就是作品的结构内容与呈现方式。作者真的是在为普通读者着想,作品的结构就是阅读红楼诗词一般过程的具体化,从作品的出现,到如何朗读、字词解难、白话翻译,直至最后的欣赏分析,我们读红楼诗词不就是这样的过程吗?这样的设计实在真切而实用。

 

  回到前面去,我想再次重复这本书的象征意义。经典解读不是哪部分人的专利,只有走进普通人,经典才会实现它的真正价值,当普通的人的声音在经典的大厅中回响起来,那才是经典应有的辉煌。

(编辑:马征)
会员服务